中國新聞網:國家級技能大師,用極致精細讓航天事業行穩致遠
【強國中堅 高質量發展看國企】國家級技能大師,用極致精細讓航天事業行穩致遠
中新網遵義6月2日電 (記者 謝藝觀)“‘三線’建設時,很多軍工企業都建在了大山深處,我就在山溝里的‘三線’企業里長大。當時身邊都是老一輩‘三線’人,從他們身上看到了為國奉獻的精神,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敝袊教炜乒ぜ瘓F第十研究院貴州航天天馬機電科技有限公司材料成型部鉗焊一班班長姜濤表示。
圖為姜濤在接受采訪。 中新網記者 謝藝觀 攝
跟隨父輩腳步,投身三線企業
姜濤祖籍黑龍江,出生在四川成都,在“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下,1972年跟隨父母從成都來到了貴州遵義。
據姜濤回憶,1987年參加工作時,父輩就教育他,到了工廠要好好學技術,不要挑挑揀揀。
“我做的是電焊工作,進廠第一天起,就想著要做個好工人,當時想法也很簡單,一是聽領導的話,二是多學技術。在那個時候,你的技術好壞與受人尊重的程度是成正比的,技術足夠好就能成為‘偶像’?!?/p>
但想要成為好的技術工人,并不是那么容易?!翱炭嗯κ潜仨毜?,要不斷向師傅們請教,抽空就去練習?!苯獫f,“為了提高手的穩定性,當時自己還會把沙袋綁到手上練?!?/p>
等操作技術提高后,姜濤就開始在廠里干活,但一個難題擺在他面前?!坝捎谧约菏浅踔挟厴I生,文化水平低,發現問題了也沒辦法解決。當時老師就說,不僅手上功夫要夠,還要學習專業知識,這樣下次遇到問題,才能解決問題?!?/p>
就這樣,一邊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一邊刻苦學習專業知識,姜濤在工作中越來越如魚得水。
圖為大山深處的三線企業遺址。 中新網記者 謝藝觀 攝
傳承工匠精神,工作中追求極致精細
現在都在提工匠精神,在姜濤看來,工匠精神在老一輩技術工人身上早已體現。
“我剛進廠的時候,身邊有一位40多歲的老工人,干活時去校驗,發現有偏差,需要返工,老工人站在那里哭了起來。當時我心里就在想,這么大年紀了,干錯一件活也不至于哭吧,所以就問他,干錯了活是不是要罰款?他說不是的,我干出了瑕疵品,這事關尊嚴?!?/p>
這件事給姜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我到了這個年紀,就很理解他了,他是對從事的工作有一種職業榮譽感?!?/p>
“現在經常說工匠精神是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實際上這些老工人早給我們傳遞了這種精神,讓我們在工作中追求極致精細?!苯獫f,“我經常會講,只要把心沉下來,在技術上沉淀,每個人都能成為優秀的工匠?!?/p>
“在三線精神、航天精神指引下,用手上的焊槍不斷超越自我”是姜濤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三十多年來,他堅守在生產一線,對自己的技術進行總結,發表論文和創新成果,并申報多項專利。
如今的姜濤獲得了“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優秀共產黨員”、“有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航天技能大獎”、“十大技能高手”、“航天技術能手”,亦是貴州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代表、中國航天基金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焊接遇到瓶頸時,咬著牙也要往下走
即使已是焊接技能大師,但姜濤仍要不斷攻堅克難。
“以‘長征六號’為例,我們助力‘長征六號’創造了‘一箭二十星’的亞洲紀錄,但當時在制造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難題?!苯獫蛴浾呋貞?。
資料圖: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六號運載火箭,將1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鄭逃逃 攝
像高強合金的焊接,姜濤舉例稱,“我們沒有現成的工藝和指導性文件,就要做一些試驗,攻克高強合金的焊接難題。怎么找準焊接工藝參數,只能一遍遍去試?!?/p>
“攻克焊接難關后,由于結構非常龐大,上千個零件組合在一起,會產生焊接變形,這又是另一個難題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要去分析,怎樣把焊縫變形減少到最小程度?!苯獫f。
據姜濤描述,往往為攻克一個難題,他們整個團隊幾天甚至十幾天都呆在車間里面,不斷去試驗,“試驗連續失敗時,信心會頗受打擊,有時候都想是不是完不成任務了,但我們航天人就是‘國家利益高于一切’,不管再艱難,一定要攻克這個難關,咬著牙也要往下走?!?/p>
利用大師工作室,把技術、精神傳承下去
2013年,航天江南獲批建設“姜濤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工作室組建了20多人的團隊,有技術人員、技能人員還有工藝專家,主要圍繞生產現場面臨的一些難題,進行技術攻關,同時進行技術傳承。
“焊接時的火花是絢麗而短暫的,我想要將這種短暫無限延長?!苯獫f,“我會變老,會退出工作崗位,如何把技術和精神更好傳承下來,那就利用大師工作室,將技術毫無保留地傳給徒弟們?!?/p>
如今,姜濤帶的徒弟,很多已成長為行業的技師、高級技師甚至特技技師,并且在省、市技能大賽中獲得眾多獎項。
“志士不愁生短暫,壯意留與待來人”,正是這一代代的傳承,讓中國航天事業行穩致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