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t1x6d"></span>
  1. <ruby id="t1x6d"></ruby>
  2. <acronym id="t1x6d"></acronym>

      <strong id="t1x6d"><sup id="t1x6d"><th id="t1x6d"></th></sup></strong>
      當前位置: 首頁 新聞中心 基層動態 正文

      二院二部:讓設計師“登上云端”降本增效的成功探索

      發布時間:2014-07-09    信息來源: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

            

             “熊華,你的蒙特卡洛仿真報告什么時候能完成?”

        “濤總,仿真程序都已經在云制導平臺上運行了,報告我也在同步撰寫中,最晚周四上午就可以全部完成。”

        “好,以前將近兩周才能完成的仿真任務現在兩天多就能完成了,這云制導平臺還真是好用??!”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王濤和熊華提到的云制導平臺正是五室信息化團隊聯合二部信息中心基于遠程高性能計算機開發的高效仿真平臺。該平臺依托先進的云資源技術,改變了以往傳統的制導仿真模式,大幅提升了設計效率,節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使設計師能夠投入更多的精力創造更大的價值。五室的做法也為二部目前正在大力推進的航天防務產業成本工程建設提供了新的啟示。

             困則思變,創新引領發展

             以前,幾乎每個控制系統設計師在進行全空域彈道仿真時都會遇到這樣的窘境:仿真任務重、電腦內存有限、可并行進程少,直接的結果就是電腦“累”、設計師急。為解決這一問題,大家將希望寄托在購置仿真單機上,但如此一來將大大增加物力成本,同時對仿真效率的提升也很有限。此外,在不執行仿真任務時,單機的閑置又構成了不小的浪費。

        為解決這一問題,五室的設計師們一直在苦苦探索。

        近年來悄然興起的“云”概念給五室主任設計師王豪提供了靈感和啟發。他敏銳覺察出其對制導控制仿真所能產生的巨大作用。在二院高性能計算機上線后,經過與室領導溝通,王豪迅速組建了云制導平臺建設信息化小組,小組里不僅有潘寧、劉毅兩位來自二部信息中心的專業人員,有熊華、譚麗偉等入職不久有干勁有想法的博士,更包括了魏明英副總、敖百強副總、王濤總助、宋明軍總助等總師級別的頂級專家“智囊團”。

        在信息化小組的努力下,基于云平臺的虛擬桌面模式、虛擬化應用模式和批作業模式這三種各具特色、可供選擇的仿真平臺相繼推出:設計師通過云資源中心上傳制導控制仿真程序,直接在高性能計算機上運行,運行速度比單機更快、可同時運行的彈道個數更多,更為可貴的是,此時設計師自己的單機可正常執行其他任務,完全不受影響。云制導平臺的開發在降低電腦采購成本的同時,成倍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還極大地壓縮了人力成本。
       
             事半功倍,仿真閑庭信步

        某型號飛行試驗任務在即,五室控制系統主任設計師程英容接到了全系統精度驗證的仿真任務。然而,本次飛行試驗參試設備多,飛行時間長達幾個小時,利用VC編程,相應的仿真程序規模龐大,即使在存儲極少數據信息的情況下,單次仿真仍需要耗時25分鐘。就算只針對一種拉偏情況進行最少的100次統計仿真,也需要耗時41個多小時。
       
           時間緊,任務急,這成了程英容的一樁大心事。就在這時她想起了室里最近正在大力推廣的云制導仿真平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她請來了信息化小組成員指導應用方法,很快幾步簡單操作之后,仿真程序就“登上了云端”,以超乎她意料的效率高速運行。最終,不到一天的時間仿真任務就圓滿完成了。程英容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

        懷著興奮的心情,程英容在二部局域網上連發了《云的初體驗》和《云計算完成“mission impossible”》兩篇文章,對云制導平臺的高效點了一個大大的“贊”。

        無獨有偶,在設計師熊華接到的另一項緊急仿真任務中,需要在3天之內完成某型號的全空域精度計算,共需計算800條彈道的精度統計。以每條彈道計算100次,每次平均時間30秒計算,預計需要花費666.67小時,要3天內完成幾乎是mission impossible。而有了云制導平臺的幫助,熊華最終只用了19個小時就完成了,所花時間為原來的1/36。

        在體驗者的良好“口碑營銷”下,云制導平臺迅速紅遍五室,成為了每個控制系統設計師進行精度仿真的“標配產品”,甚至讓某些人患上了“云平臺依賴癥”。

        有一天,設計師譚麗偉就接到了一個特別的電話:

        “小譚啊,我通過機要部門給你發了個exe程序,你幫忙放在云資源上運行一下,回頭結果出來你再發回給我。在這里等筆記本電腦運行完,試驗都結束了……”

        打來電話的是某型號總師助理宋明軍,而他所說的“這里”是千里之外正進行某飛行試驗的靶場。如今像宋總這樣的情況并不在少數,許多控制系統設計師在靶場都時刻惦記著云制導平臺的好處。

             孜孜以求,助力轉型升級

             云制導平臺的推出大大提高了五室控制系統的仿真效率,但它也并不是完美無瑕,誠如二部主管信息化工作的馮杰鴻副主任所指出:“目前,云平臺對制導效率的提高更多的還是依靠它的高容量性,對單條彈道仿真效率的提高還有很大空間。”

        針對不足,目前五室云資源信息化小組正在制定研發計劃,引領云制導的“二次革命”:成功突破目前仿真程序仍然基于單線程運行的桎梏,力爭在不增加設計師工作量的前提下,通過云制導平臺實現仿真的多線程運行,進一步提高仿真效率。

        “我們還希望通過云制導平臺應用,牽引和促進與之密切相關的氣動、探測、慣導等專業創新設計手段,形成‘云氣動’、‘云探測’等平臺。實現航天大系統工程的整體研發設計效率提升,增強成本管控能力和價值創造能力,助推二部的成本工程和價值工程建設,為二部今后實現轉型升級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五室主任劉大軍表示。(文/譚麗偉、李冠礁)

        

      成年大片免费视频播放二级

        <span id="t1x6d"></span>
      1. <ruby id="t1x6d"></ruby>
      2. <acronym id="t1x6d"></acronym>

          <strong id="t1x6d"><sup id="t1x6d"><th id="t1x6d"></th></sup></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