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院十部首個國防基礎重大科研項目是這樣寫就的
中國航天科工十院十部綜合保障國防基礎科研重大項目論證團隊經過半年的艱辛論證取得了階段性的突破。在集團公司組織的項目建議書評審答辯中,十部以總分第一的成績順利過審,集團公司明確該國防基礎科研重大項目由十部牽頭并聯合二部開展申報,建議書已提交國防科工局。
這意味著十部首次在集團內牽頭組織國防基礎科研重大項目的申報,這是十院預先研究工作的一次歷史性的突破,也是綜合保障專業發展的重大節點。這次重大項目論證的成功突圍證明:只要精于謀劃,勇于創新,敢于拼搏,十部在某些領域也能爭取“一排一座”,成為專業發展的“帶路人”和“排頭兵”。
考題篇:立足實際,提前布局
2016年,十部在集團公司“三創新”和十院系統推進“轉型升級、二次創業”的指導下,轉變思想觀念,集眾智開展預先研究。
按規定,國防科工局的規劃發出后,會面向具有相關資質的單位征集指南,最后再在征集來的指南中,選擇相應的指南面向相關科研單位征集項目建議書。
在十院黨委的領導下,十部從各研究所抽調骨干,集中研究國防科工局發布的規劃,結合十部傳統的專業和技術優勢,多角度、高質量投送指南。
“十院科發部部長龔小鵬在規劃還沒發出之前,就要求我們,重點關注綜合保障的前沿思維,結合國家大力發展大數據的政策背景,準備申報相關指南。”十部第四研究室副主任王玉峰說。
凡事預則立,通過立足十部的專業實際進行提前謀劃,十部第四研究室王玉峰、朱進源、陳學忠、姚會舉、王亞輝等技術骨干為代表,牽頭申報的一個以“大數據”和“健康管理”作為突破點,構建某綜合保障設計平臺的指南,被國防科工局列為國防基礎科研重大項目。
破題篇:把握機遇,砥礪創新
國防基礎科研計劃是國防科工局支持的專項科研計劃之一,項目類別分為一般項目、重點項目和重大項目,而重大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在2000-4000萬元之間。十院沒有爭取到過相關的項目,集團層面也有多年沒有拿到與綜合保障有關的國防基礎科研重大項目。
一旦抓住機遇,對于綜合保障專業來說將贏得一個新的機會,兄弟單位也卯足了勁兒,想要在集團內拿下這個項目,代表集團公司參與國防科工局的評審。
為了抓住這個前所為有的機遇,十部當即決定由十部副主任、科技委主任蘇日新抓總,抽掉集團公司預先研究先進個人、項目申報經驗豐富的廖詠一,聯合十部四室的骨干力量進行建議書的編寫。
這是一個不斷學習,砥礪創新的團隊,他們重新學習、收集與大數據和健康管理的前沿材料,在編寫過程中不斷征求相關領域專家的意見,在幾易其稿后探索出把以往綜合保障基于故障維護,轉而利用大數據和健康管理模式進行狀態維護的思路,寫出了讓集團評審專家認可的建議書,歷史性地為十部拿到了國防基礎科研重大項目的人場券。
答題篇:反復琢磨,玉汝于成
自從接了這個項目后,來自北京二院二部掛職的第四研究室副主任王玉峰便開始在北京和貴陽兩地來回奔忙。作為建議書的主要撰寫人員,他迅速融入新團隊,和貴州航天人一起用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的三線精神,經營具有創新、前瞻性的綜合保障思維。
“反復修改是一件既耗腦力也耗體力的事。”團隊成員姚會舉回憶起在北京修改項目建議書的場景時說。他們所有人圍在屋子里,中間是投影儀,專家們坐在正前方,所有人對著120多頁的word文檔,一字一句的修改,加班至凌晨兩三點是常有的事。而他個人,也為了這個項目推遲了計劃好的婚假。
為了寫好這個項目建議書,團隊成員通常在貴陽寫好方案,再送到北京去給專家評審,評審結束后又返回貴陽根據專家的意見修改,每次來回都是閉門討論和撰寫。
期間,他們放棄了假期,吃了一頓又一頓盒飯,以“工匠之心”反復琢磨項目建議書中的每個環節,最終戰勝實力很強的兄弟單位,寫就了十部首個國防基礎重大科研項目,通過了十院和集團的考評,站在了離創造十部歷史最近的地方。(文/黃華)